学术讲座—课题研究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5-11-20 访问次数: 10
讲座题目课题研究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主办单位科研处(社科处·知识产权处)
联合主办单位
讲座人付八军讲座人
职称
正高主持人陈旭
讲座类型社会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5-11-22 09:00
地点管理学院101学术报告厅




教育学博士,二级教授,现任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教育厅2017年推荐的五位全国教改专家之一,浙江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地方大学研究分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评审专家库成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专家组成员。
讲座
主要内容
本报告基于个人二十余年课题申报与评审的实践经验,结合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课题的系统研究体会,重点从资深评委视角剖析了优质课题的核心特质与申报全流程技巧。报告指出,评委眼中的好课题需兼具理论创新性、实践可行性与学术价值性三重属性,具体体现为选题要回应学科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文献综述需展现对研究动态的精准把握,研究设计应具备科学严谨的方法论支撑。在申报技巧方面,特别强调选题定位要实现小切口深分析,避免大而空泛;文献综述需构建清晰的研究脉络图,凸显研究空白点;研究设计要细化技术路线与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需量化呈现创新贡献。 在此基础上,报告系统阐述了课题研究与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逻辑关联。作为学术探索的逻辑起点,课题研究帮助青年教师建立规范的研究范式,培养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作为学术水平的重要评价节点,课题申报与结项过程实质是学术共同体对研究者理论功底、方法运用能力的综合检验,其评审反馈为教师提供精准的专业发展指引。从职业发展全周期看,课题研究贯穿教师成长始终:青年教师通过校级课题夯实基础,中年学者依托省部级课题形成研究特色,资深教授借助国家级课题引领学科方向。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题研究已成为连接教学与科研的纽带,通过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实现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报告最后强调,高校教师应将课题研究作为终身学习的载体,在持续的问题探索中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型,最终达成学术素养与教育能力的协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