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数字技术驱动非遗文化设计创新的思维与实践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5-04-11
访问次数:
10
讲座题目 | 数字技术驱动非遗文化设计创新的思维与实践 |
---|
主办单位 | 设计学院 |
---|
联合主办单位 |
|
---|
讲座人 | 曾祥远 | 讲座人 职称 | 正高 | 主持人 | 邱志荣 |
---|
讲座类型 | 社会科学 | 讲座对象 | 全校师生 | 时间 | 2025-04-16 14:00 |
---|
地点 | 博雅1-301 |
---|
讲 座 人 简 介 | 曾祥远,男,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地域非遗文化传承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工业设计学科教学科研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访问学者。主要学术兴趣为非遗文化传承与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产品创新设计、服务设计、设计教育等。先后在《艺术教育》《艺术评论》《包装工程》《美术大观》《设计》《艺术与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设计色彩》《产品形态设计原理》《色彩》《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等书籍;曾主持或参与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科协基金项目、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20余项,横向课题10余项;指导学生获得福建省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金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福建赛区一等奖、全国工业设计大赛福建赛区二等三等奖等诸多学科竞赛奖项。 |
---|
讲座 主要内容 | 从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实践出发,以丰富的作品实例,品味来自境内外当代青年设计师(包含服装、产品、雕塑、插画等领域)与福州老手艺人(福剪、竹作、制陶、大漆、花灯等在地传统手艺师傅)同步在场的跨界创意,感受形态、材料、色彩等造型语言与受众的人文对话,理解后工业时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对设计美学的积极影响。 面对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体验为王、低碳经济、分众消费、融媒体时代等数字化生存逻辑,驱动设计形态从物质的设计正在转变为非物质的设计;通过解读国内外大量数字化设计作品,领悟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创设计的价值与启发;立足诺曼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提出“表面式、体验式、精神式”的非遗文创设计方法论,并列举设计实例进行说明。 最后,结合福建地域典型非遗产业实践中数字化技术对非遗文创设计的可行性尝试,呼唤后生代能够善用数字工具的同时,需高度关注自我个体的具身认知,谨防过度依赖符号操作可能导致身体的感知弱化,适度对抗数字科技对人的剥夺,避免离身化风险的潜在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