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基于设计学思维的神经康复机器人创新设计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5-04-11 访问次数: 10
讲座题目基于设计学思维的神经康复机器人创新设计
主办单位设计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
讲座人杨涛讲座人
职称
正高主持人邱志荣
讲座类型社会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5-04-21 14:00
地点博雅1-101




杨涛,男,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学士、硕士,厦门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三级创新工程师。 主要从事工业设计、智能交互与体验设计、康复机器人设计研究。长期从事智能装备产品设计研发,以设计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含金量”、“含智量”。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篇)。
讲座
主要内容
设计是人类一切有意识创造活动的先导,是人类改变外部世界,优化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创造方式,也是世代传承并不断创新的人类文明。 现代社会中设计服务对象和设计行为的广泛性决定了设计专业实践内涵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当下的设计已经从符号和造物的设计拓展到关系的设计、交互的设计、服务的设计、系统的设计、组织的设计、机制的设计等。设计已经从仅作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一个环节,拓展到了对系统和全流程做贡献,同时也实现了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成为创建“可持续的”、“以人为中心的”和“创意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我国康复事业的现状是:肢体残障患者人数众多,康复医师缺口较大。据中国康复医学会 2009 年调查,全国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超过 1.4 万人,其中物理治疗师5000 人,作业治疗师2400 人左右,平均每个康复医师需照顾 10 万人口。 所以仅仅靠传统的康复医师一对一的治疗远远达不到需求,而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压力在康复机器人出现以后得到了有效缓解。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康复设备主要来自瑞士、美国、日本,其销售价格和维护成本非常昂贵,以目前国内引进最多的瑞士Lokomat为例,其购买价格约为400万人民币,年均维护费为18万人民币,及时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复设备,对促进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 ,形成自己的产业技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康复机器人的设计具有跨学科、高技术、系统复杂性。 康复机器人设计研发应先理解康复医理:搞清楚如何康复最有效;然后根据康复医学、生物力学,运用设计方法开展设计工作。 讲座人结合个人设计研究经历,探讨基于设计学的创新思维,从用户角度进行用户体验、自适应算法设计研究,应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