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纤维素熔融加工的可行性研究(3)——取代分子链结构对熔融行为的影响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5-03-07
访问次数:
77
讲座题目 | 纤维素熔融加工的可行性研究(3)——取代分子链结构对熔融行为的影响 |
---|
主办单位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联合主办单位 |
|
---|
讲座人 | 杨鸣波 | 讲座人 职称 | 正高 | 主持人 | 崔志香 |
---|
讲座类型 | 自然科学 | 讲座对象 | 全校师生 | 时间 | 2025-03-10 08:00 |
---|
地点 | 材料学院443 |
---|
讲 座 人 简 介 | 杨鸣波教授,男,1957年10月生,中国共产党员,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82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后留校任教,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曾先后在悉尼大学先进材料技术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和高级访问学者。历任四川联合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材料组会评专家,中国塑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主持讲授省级精品课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并主编课程教材,承担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聚合物加工原理》、博士研究生课程《高分子材料断裂力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80余名。2004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8年获四川大学卓越教学一等奖,2021年获四川大学立德树人奖。主要著作和译著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塑料成型工艺学》、《中国材料工程大典-高分子材料工程》、《聚碳酸酯合金技术与应用》、《工程塑料改性技术》、《塑料工程手册》、《塑料包装》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聚合物成型加工基础理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高分子共混新材料;聚合物材料与制品的破坏特性。负责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 国家应用基础重点项目(973项目) 3项,高新技术研究专项(863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6项、省部级及工业应用项目30余项。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年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和200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约500篇,其中SCI收录33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 |
---|
讲座 主要内容 | 纤维素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因其可再生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可持续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纤维素分子链中大量的氢键作用,其熔融加工仍面临较大挑战。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调控纤维素的分子链结构,以降低氢键作用强度,从而改善其熔融加工性能。其中,取代基的引入被认为是影响纤维素熔融行为的关键因素。不同类型的取代基(如烷基、酰基、羟基或醚基)不仅改变了纤维素的溶解性,还对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熔融温度(Tm)及热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疏水性取代基能够降低纤维素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提高其流动性,而带有极性基团的取代基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熔融行为。此外,取代度(DS)和取代基分布也直接决定了改性纤维素的熔融特性,高取代度通常有助于降低熔融温度,但过高的取代度可能导致降解温度的提前。因此,通过合理设计取代基的类型和分布,可以实现对纤维素熔融行为的精确调控,为其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加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