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大陆边缘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的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5-02-25
访问次数:
128
讲座题目 | 大陆边缘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的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 |
---|
主办单位 | 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 |
---|
联合主办单位 | 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 |
---|
讲座人 | 李伟 | 讲座人 职称 | 正高 | 主持人 | 欧阳永忠 |
---|
讲座类型 | 自然科学 | 讲座对象 | 全校师生 | 时间 | 2025-02-26 16:00 |
---|
地点 | 新技术研究大楼312会议室 |
---|
讲 座 人 简 介 | 李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学科组组长、南海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年,本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专业(2013年,硕士),德国基尔大学海洋地球物理专业(2017年,博士)。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才计划”(2019年获得“择优”资助),2019年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资助。近年来一直专注于海底地质灾害(海底滑坡、蠕变及浊流等)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PSL、GRL、GSA Bulletin、Sedimentology、Geomorph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31篇。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岛礁可持续发展”重点专项课题,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了南海西北部海底地质灾害载人深潜航次(“深海勇士”号),获得了海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19-2020年度)的荣誉称号。 |
---|
讲座 主要内容 | 传统观点认为海底滑坡普遍发生在海底坡度大、沉积速率高以及地震活动多的海域。然而全球多个大型海底滑坡(影响范围达上千平方公里)所在区域的海底平均坡度不到2°,沉积速率较低且地震活动较少,这表明海底坡度、沉积速率及地震并不是这些大型海底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因此,学术界先前对这类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形成过程及主控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这限制了对其发育模式的科学认知。通过对比研究全球多个大陆边缘(非洲西北部、新西兰北岛西部、挪威西岸以及南海北部)的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发现这些海底滑坡发生后会在海底留下多个后壁陡崖以及不同水深的阶梯状地形,穿过滑坡区域的地震剖面显示海底滑坡的底部滑动面是沿层展布,并与下伏正常沉积地层平行,这些沿层滑动面被证实是强度较低的地质薄弱层(图2)。通过确定不同沿层滑动面上海底滑坡的形成时间,发现这些海底滑坡具有多期次和后退式发育的特点。研究还发现薄弱层之上常常发育大量巨型块体(最高达400米),这些块体内部具有多种变形样式,其后壁陡崖的上坡区域还留存海底裂缝和沉积板片,表明这些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是沿着地质薄弱层破裂形成的。根据以上研究,我们恢复了多期低角度海底滑坡的形成过程并建立了其发育模式。上述研究成果揭示了多期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的发生受控于不同深度的地质薄弱层,阐明了其强度的降低与沉积地层中的异常超压等因素有关,同时探明了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发生时具有块体式破裂和多期发育的特点,提出了海底裂缝是研判现今海底是否稳定的重要地貌标志(类似陆地滑坡后壁上坡的地裂缝)。上述研究也明确了地质薄弱层对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的控制作用,建立的多期海底滑坡形成的新模式,为准确认识海底滑坡的深水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推动了海底地质灾害的理论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