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小口径人工血管的仿生制造及功能化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4-12-20 访问次数: 10
讲座题目小口径人工血管的仿生制造及功能化
主办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福州市材料与模具行业技术创新中心
讲座人王小峰讲座人
职称
副高主持人崔志香
讲座类型自然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4-12-21 14:30
地点材料学院433




王小峰,副教授,博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联合培养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问学者,近年来围绕聚合物微纳加工技术、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40余篇,h指数28,单篇文章引用超100次4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美国专利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金联合重点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战略咨询项目、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以及横向等项目多项。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优秀科技论文奖等奖项,受邀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omposite Part A》等SCI杂志同行评阅人。指导本科生先后获得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讲座
主要内容
随着血管疾病的增多,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频发,血管替代物的需求不断增长。然而,由于小口径血管的特殊生理结构和力学特性,现有人工血管材料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发展新型血管替代物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克服传统人工血管材料的局限,课题组围绕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体系、药物搭载与缓释、细胞行为诱导与调控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提出并实现了多种生物材料的优化与改进。重点研发了可降解弹性体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还能在体内逐渐降解并被天然组织所替代,有助于减少长期植入物的负担和潜在并发症。此外,课题组还对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高性能膜材料进行了改良,通过提高其表面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显著改善了人工血管的血液相容性与生物相容性。这种改性膜材料在模拟血流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抗凝性能,有效防止了血栓的形成,为血管置换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材料基础。通过这些创新研究,显著提高了人工血管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取得了良好的抗凝促内皮化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小口径血管的生物工程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临床血管替代物的开发与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为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