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七千年前中国南方沿海岛屿的早期农人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4-12-19 访问次数: 10
讲座题目七千年前中国南方沿海岛屿的早期农人
主办单位人文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
讲座人左昕昕讲座人
职称
正高主持人邓晓华
讲座类型社会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4-12-21 16:50
地点世纪金源域景酒店二楼世纪厅




左昕昕,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新生代古生态、环境考古与植物考古研究。近年来围绕植硅体测年与水稻驯化和古环境演变与农业起源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发表在PNAS、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s、Science Bulletin和《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际国内权威杂志。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和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重点项目各1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福建省社科项目多项。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项目会评专家,《地理科学》编委,《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理事,国际植硅体学会中国区代表(International Phytolith Society Envoy)。
讲座
主要内容
农业和人口从东亚大陆向东南亚和大洋洲的扩散是泛太平洋地区史前最后一次影响深远的现象,但这些农人开始航行的时间还存在争议。位于中国华南沿海的众多岛屿是早期农业人群南下传播至东南亚岛屿地区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对位于福建近岸地区海坛岛的两个隶属壳丘头文化(约7000~5500 cal a BP)的贝丘遗址,即壳丘头和祠堂后遗址,进行了植硅体和光释光测年分析。通过文化层沉积物和陶片的光释光测年数据,结合早期碳十四年代结果,进一步细化了这些遗址的年代框架。结果表明,壳丘头文化可能存在2个显著的活动峰值,分别出现在6800和5500 cal a BP前后。两个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中都观察到了连续和丰富的水稻植硅体记录,包括来自水稻茎叶的扇型和并排哑铃型植硅体,并且指示水稻驯化程度的具有≥9个鱼鳞纹的水稻扇型植硅体占比百分之41,高于野生稻的标准,说明海坛岛在6800 cal a BP前或许更早的时候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这是目前华南沿海岛屿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稻作农业,为史前早期农人南下殖民华南沿海岛屿及进一步迁徙至东南亚岛屿地区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