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争论与新解释:多学科视野下的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4-12-19
访问次数:
10
讲座题目 | 争论与新解释:多学科视野下的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 |
---|
主办单位 | 人文学院 |
---|
联合主办单位 |
|
---|
讲座人 | 杜树海 | 讲座人 职称 | 正高 | 主持人 | 邓晓华 |
---|
讲座类型 | 社会科学 | 讲座对象 | 全校师生 | 时间 | 2024-12-21 15:30 |
---|
地点 | 世纪金源域景酒店二楼世纪厅 |
---|
讲 座 人 简 介 | 杜树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入选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出版专著两部,在《民族研究》《开放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刊物发表文章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 |
---|
讲座 主要内容 | 在越来越多考古学材料发表和语言学、考古学“科际整合”研究的趋势下,以贝尔伍德等为代表的考古学者、语言学者提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出台湾”说,5500年前来自华南地区带有亚洲颅骨特征的农业人群跨海进入台湾地区。这种学说的理论基础在于“农业——语言/族群共扩散”理论。该理论拟测了南岛语族先民的“农耕”“新石器时代”等文化特征,结合华南、东南亚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颅骨形态学的“二层”模式,他们认为“农耕”“新石器”的南岛语族先民不同于该地带旧石器、中石器或“和平文化”阶段的采集—狩猎人群。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总体上就是前者对于后者的替换。综合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分子人类学关于人类古DNA的研究,我们认为“农业——语言/族群共扩散”和“二层”模式支持的“南岛语族考古学(Austronesian Archaeology)”仍然简单化了南岛语族形成的多层次、大时间尺度的复杂过程,需要进一步修正、提升。 早在本世纪初,奥本海默(Stephen J. Oppenheimer)就通过研究基因标识“波利尼西亚标记”(Polynesian motif),挑战了“农业——语言/族群共扩散”学说。“波利尼西亚标记”高频分布于波利尼西亚及周边人群,在有的偏僻岛屿地区甚至高达百分之百,故有此称。奥本海默认为“波利尼西亚标记”在此地有着5000年之久的历史,在海岛东南亚与大洋洲的分界地区华莱士线附近则有万年以上的历史。虽然,它的上游支系在东南亚以及台湾地区,但是,在“农业——语言/族群共扩散”学说的时间框架之下,南岛语族挺进波利尼西亚的历史最多3000多年,两者显然相互矛盾。据此,他还提出所谓的“慢船”(Slow boat)理论,强调南岛语族在太平洋热带地区停留已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