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林译小说”中的新文化要素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4-12-15 访问次数: 10
讲座题目“林译小说”中的新文化要素
主办单位人文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福建省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
讲座人吴十洲讲座人
职称
正高主持人邓晓华
讲座类型社会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4-12-16 14:50
地点福建理工大学北区学术报告厅




吴十洲(本名吴卫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员,中国农业博物馆馆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中心主任。日本国学院大大学院客员研究员,日本中央大学人文研究院客员研究员,国际日本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员。著有《两周礼器制度研究》、《乾隆一日》、《帝国之雩——18 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紫禁城的黎明》、《百年斋号室名摭谈》 、《乾隆十二时辰》、《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等专著。发表论文有《先秦农业社会祭神用牲用器比较研究》、《两周墓葬青铜容器随葬组合 定量分析》、《乾隆三十年报雪奏折与清高宗咏雪御制诗》等数十篇。
讲座
主要内容
林纾一生译著等身,多达 206 种,共 1200 万余言。洋洋大观。他不通外语,而翻译外国小说百十余部,其译作,不“信”而“达”且“雅”,堪称“美而不忠”的译林典范。凡世界著名文学家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史各德、大仲马、易卜生、托尔斯泰、小仲马、欧文、塞万提斯等人的名著,他均有移译,世称“林译小说”。也因其独具翻译特色的被世人熟知。译文之举在清末被视为具有维新救国、开启民智、富国强兵的功能,也就是在这一个意义上,林纾和他的创作成为“新青年”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林纾的翻译策略和目的体现了诸多新文化要素。他大量译介哈葛德和柯南道尔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的中国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译作不仅在文学形式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社会风气影响方面也体现了新文化要素的传播和接受。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既有中国传统古文简洁、隽永的风韵,又兼有西方文学的灵思美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清末民初的“林译小说” 无疑成为中国小说新旧嬗变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风流人物,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等五四文学革命健将也多受馈于其中所传递的西方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