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城市公园昼夜降温效应遥感量化研究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4-11-15 访问次数: 209
讲座题目城市公园昼夜降温效应遥感量化研究
主办单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
讲座人姚雄讲座人
职称
副高主持人张岸礕
讲座类型自然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4-11-20 15:30
地点福建理工大学旗山北校区逸夫楼报告厅




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教授
讲座
主要内容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显著,导致城市环境温度上升,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平衡。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发挥着明显的降温效应。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定量研究城市公园的昼夜降温效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背景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及建设活动导致的区域温度升高现象。公园及绿地通过蒸散作用、遮阴以及热容调节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因此,研究城市公园的降温效应,尤其是其昼夜变化,将为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供可行的对策。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遥感数据获取: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如Landsat、Sentinel等)获取研究区域的地表温度(LST)数据,并结合MODIS等数据进行长期监测。 数据处理:通过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像分类等),提取城市公园以及周围建筑、道路等不透水面区域的温度数据。 昼夜温度监测:在选择的公园区域设置温度传感器进行地面观测,获取实时温度变化数据,从而与遥感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分析:应用空间分析技术,探讨城市公园的面积、绿地率、植被盖度等因素如何影响公园的降温效应,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回归模型进行定量评估。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城市公园在昼夜间均展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白天,公园内部的温度通常低于周围城市区域3-5℃,而在夜间,公园的降温效应进一步增强,温差可达6-8℃。公园中的植被遮荫和蒸散作用是其降温的主要机制,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不同种类的植物对温度的调节效果各异。 通过对不同类型公园(如城市中心公园、社区公园、生态公园等)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生态公园因植被多样性和覆盖率高,其降温效果最为显著,可以有效改善周边微气候。 讨论与应用 本研究强调了城市公园在城市热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公园,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基于遥感技术的量化研究方法,不仅可用于城市环境监测,还可以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未来的研究可聚焦于不同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对公园降温效应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探索不同管理措施(如种植适生植物、增加水体等)对降温效果的增强潜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结论 城市公园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城市环境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遥感技术为研究城市公园的昼夜降温效应提供了有效手段,使我们能够更深入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有效利用和管理城市公园,不仅能提升其生态功能,还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