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宇宙中的幽灵---中微子的故事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4-11-06 访问次数: 280
讲座题目宇宙中的幽灵---中微子的故事
主办单位电子电气与物理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
讲座人陈曰德讲座人
职称
中级主持人邹复民
讲座类型自然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4-11-08 14:10
地点学术报告厅




陈曰德,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任福建理工大学电子电气与物理学院教师、福建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量子场论与粒子物理。研究工作集中在利用现代有效场论,S矩阵理论研究奇特态强子谱,同时参与一些实验探测和空间等离子体模拟的研究工作。 陈曰德老师指导福建理工大学谢雪灵等研究生在江门中微子实验反符合探测器组从事氡本底的研究工作,在测量仪器读出电路的设计、制作、测试等方面做出贡献。鉴于陈曰德老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带来的巨大价值,2024年9月13日至2024年9月15日受邀前往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现场共同开展江门中微子实验物理本底分析及电子学测试工作。
讲座
主要内容

中微子作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众多未解之谜,一直是当前粒子物理的热点话题。对中微子的深入理解涉及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的交叉研究方向。自1930年泡利为解释beta衰变过程中电子连续谱问题而提出中微子假说,直到1950年代第一代中微子被实验捕捉,已经近一百年时间。由于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与物质的反应截面非常小,因此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这使得对其探测非常之难,同时中微子又无处不在,中微子的性质显得异常神秘,甚至由于具有“幽灵粒子”之称而被公众误解。

本次科普讲座从福建理工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学科团队参与的江门中微子探测实验(JUNO)所做的工作出发,介绍中微子的发现的曲折历史,中微子研究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中微子与核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之间的关联,重点讲解我国在中微子研究中的重大科学装置,包括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和江门中微子探测,介绍其科学目标和所取得的贡献,以及中微子研究中的未解课题,希望激发学校师生对于中微子领域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