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贝克特《春梦》中的中国音律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13-05-06
访问次数:
697
讲座题目 | 贝克特《春梦》中的中国音律 | 讲 座 人 | 曹波博士 | 讲座人 职称、职务 | 副教授 | 主持人 | 张旭教授 | 讲座类型 | □自然科学 | 讲座级别 | □校 级 | 举办时间 | 2013年5月08日下午3:00 | ■社会科学 | ■院系级 | 举办地点 | 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 | 讲座对象 | 外语系和文传系 老师及学生 | 讲 座 人 简 介 | 曹波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科研办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博士。科研获奖情况:2008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8“爱尔兰文学交流”“翻译访学奖”;2011“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主要论文:2011论文“中国的贝克特戏剧批评” 《外国文学研究》; 2010论文“国内贝克特小说研究述评” 《当代外国文学》等。主要著作:2011专著《贝克特小说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人性的推求:18世纪英国小说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等。主要课题:2012国家社科基金——贝克特“失败”小说研究;2008国家教育部——贝克特小说的后现代精神分析等。 | 讲座主要内容 | 贝克特的长篇处女作《春梦:从靓女到庸女》是引文,典故,元小说要素的拼缀物。其中,有关中国古典音律的片段译自Louis Laloy的法文版《中华音乐》,几乎就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史诗《吕氏春秋》的严格重译。元叙事者将自己创作的困境进行类比,希望笔下的人物和情节像中国的“十二律吕”那样,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构成线性的,单声部的曲调,而非众声喧哗的交响乐。作为“狂乱的思想”的体现,《春梦》中的用典展开了一幅“艺术家年轻时的画像”:自《莫菲》之后,中国文化就很好出现在贝克特的作品中了。 |
|
|